奖项评选
 
电话:0351-7139707
邮编:030006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奖项评选 >> 奖项评选
太钢的转型发展之路
发布日期: 2013-07-25                             来源: 
太钢的转型发展之路——关于太钢建设全球一流不锈钢企业的调查

俞林根 (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

吴晓程(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

摘要:太原钢铁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做强做优做大为目标,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向建设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变;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转变;推动“两化融合”,向建设智能型制造企业转变,从而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实现了转型跨越发展。 

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是一个老企业,前身为1934年建设的西北炼钢厂,全国解放后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曾经一度时期成为我国钢铁工业的“老大难”。

改革开放后,太钢从改革体制、转换机制着手,使老企业焕发了青春,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太钢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9年和2010年,太钢分别生产不锈钢248万吨和272万吨,2011年突破300万吨,连续三年保持不锈钢产销量全球第一,多项产品弥补国内空白;在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钢材价格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连续五年保持营业收入千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1270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大幅度跃升,利润增幅、吨钢收入和吨钢利润居行业前列。近年来,太钢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奖”、“全国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西省模范企业”等荣誉称号。20114月,太钢“不锈钢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殊荣。

最近,我们对太钢通过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希望太钢的经验对全省工业企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向创新驱动企业转型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太钢紧紧抓住技术创新不放,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营造创新环境,使技术创新为企业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装备是基础,人才是根本。多年来,太钢坚持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工程技术、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基础,加快创新体系、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平台的构建,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太钢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理念,持续实施“培养50名优秀管理人才、100名优秀科技人才、500名优秀操作人才”的“515人才战略”,打通科技人员成长通道,形成了以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加快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保障。

太钢实施SBU、课题首席负责人公开竞聘、命题承包、按效付酬等一系列措施,坚持按贡献参与分配,形成了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每年都在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科技成果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激发了强大的创新活力。

2001年以来,太钢研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5%左右。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和16个科研实验室、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4个政府创新平台,即“山西省不锈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铁道车辆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不锈钢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太钢先后承担了“863、“97334项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计划项目,其中“高质量不锈钢板材技术开发”、“含氮不锈钢生产工艺及品种开发”、“以铁水为主原料生产不锈钢新技术开发与创新”等三项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太钢技术中心在全国575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排名第二,居行业第一。太钢已经形成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700多项,其中近百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科技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2、着力高端产品研发,提高关键钢铁材料的国产化水平。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近一半,但还不是真正的钢铁强国,有相当数量的钢材品种还是空白,需要进口。产品品种质量关系到行业的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太钢认为,面对钢铁业进入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异常激烈的微利时代的新形势,要突破重围,闯出一条新路,关键是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优化品种结构,让更多独有的领先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在实现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太钢明确提出,要把太钢打造成为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钢为主的极具竞争力的高端精品生产基地。围绕这一目标,太钢充分发挥技术改造的后发优势,围绕推进关键钢铁材料的国产化和建设钢铁强国的要求,加快自主创新,提升品种质量,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

这些年来,太钢围绕国家重点工程、新兴行业发展和高端客户需求,强化品种开发,形成了以不锈钢为核心,包括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系列钢材在内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批量进入石油、化工、造船、集装箱、铁路、汽车、城市轻轨、核电、“神舟”系列飞船等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目前,有20多个钢材品种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0多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

在不锈钢方面,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应用于核电设备、热交换器管板、焦化项目、常减压蒸馏塔、甲醇反应器、不锈钢焊管、镍矿储罐项目等,其中核电用S32101中厚板、2205宽幅热轧卷(板)成功替代进口;自主开发成功化学品船用不锈钢板,目前国产的56艘不锈钢化学品船全部使用太钢的不锈钢,有效替代了进口产品;成功开发出CR1000核岛主设备堆内构件用不锈钢厚板,实物质量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通过了核电设计、建设、业主三方认证,并向秦山二扩、岭澳二期、阳江等核电项目提供核二、核三级不锈钢材料;在国内率先开发出253MA耐热不锈钢中板,用于制作电站循环流化床环保锅炉旋风分离器的中心筒,替代了进口。同时,自主开发的铁路货车用不锈钢板用于大秦铁路货车,与碳钢车相比,在减轻车体重量、延长车皮寿命、提高载重能力、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成功开发铁路客车用钢,广泛用于北京地铁线客车车体制造。以不锈钢板使用于4号线客车面板为标志,我国城市轨道客车车体制造材料实现了完全国产化。

除不锈钢外,太钢加快开发高强度、高韧性系列钢铁材料。国内首家开发的百万千瓦机组用厚涂层高牌号冷轧电工钢,成功应用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实现了百万千瓦机组硅钢材料国产化;开发生产液化天然气(LNG)储罐用钢,成为该钢材的国内惟一供应商;累计向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供应X80管线钢40多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供应厂家。同时,还成功开发出汽车用钢、工程机械用钢、核电用钢、压力容器等系列高强韧钢铁材料,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太钢高效节能型产品占到全公司钢材总量的70% 以上,创造的效益占到85%以上。

3、延伸产业链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钢铁行业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产业链的竞争。按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下游产业链的战略部署,太钢运用企业的品牌、规模、资源等优势,加快建设资源保障基地和钢材延伸加工基地,积极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上游领域,太钢加快提高资源掌控能力,扩大自身资源优势。一方面,加紧建设储量12亿吨的吕梁袁家村铁矿项目,力争明年建成年产铁矿石2200万吨、铁精矿750万吨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矿山;出资收购土耳其铬矿资源,成为目前太钢乃至山西省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中国在土耳其单笔投资最大的项目;同时,与中国有色集团共同投资开发缅甸达贡山镍资源,持续提高海外资源掌控能力。太钢还利用品牌和资本优势,构建紧密的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煤钢战略联盟,实现钢铁企业与煤炭企业的互利双赢和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太钢重要战略资源的自给率将达到50%以上,从而成为国内资源保障条件最好的钢铁企业,为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在下游领域,太钢围绕做大做强不锈钢产业,加快由“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的转变。在利用不锈钢工业园区继续做好不锈钢延伸加工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太钢加快实施不锈钢无缝钢管和高强度精密带钢项目,这两项产品已投放高端市场。同时,推进与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不锈钢冷轧薄板项目,与天津天管元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了天津太钢天管不锈钢有限公司,一期设计能力为16万吨。二期投产后,生产能力将达到40万吨。同时,投资3亿元与天津钢管集团合资建设的焊管项目正在加紧推进,将进一步增强太钢的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太钢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不锈钢深加工能力提升到80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进入2011年,不锈钢工业园已引进3家不锈钢深加工企业,引进投资7000多万元。同时,已与江苏、山东、广东的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注册成立合资公司,总投资43亿元,分别建设不锈钢加工配送中心、钢材物流中心和高档不锈钢制品生产线,进一步提升不锈钢深加工能力和配送能力。

及时捕捉需求信息,不断推出深加工高端产品,优化提升产品结构,这是太钢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厂,向绿色低碳企业转型

钢铁行业是二氧化碳及其它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行业之一。太钢作为全省最大的工业企业,又是地处省会城市的大型钢厂,要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快向绿色低碳企业转型。

1、以生态理念为先导,确立循环经济路线图。

随着太原市的发展,太钢已被日益扩大的城区所包围,而太钢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则引起全市人民的关注,甚至有人提议太钢搬迁。太钢承受着巨大的生态环保压力。钢厂是城市的“异体”,还是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共同体”?太钢如何转变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之路?这些年来,从李双良治理碴山开始,太钢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理念上、路径上努力破解这一难题。

太钢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企业与城市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发展观,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作为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为此,太钢认真借鉴发达国家钢铁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瞄准世界上最好的钢厂,运用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为主要路径,以工艺装备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应用绿色化、厂容环境绿色化为基本载体,持续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努力实现与城市的功能互补、和谐共融,成为创造价值、富有责任、备受尊重、绿色发展的都市型钢厂。

太钢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1124”绿色发展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企业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理念)、确立一个目标(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示范工厂)、依靠“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四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化处理、绿化美化),从而走出一条内陆型钢厂与中心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2、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太钢以国内外优秀钢厂为标杆,建立起绿色发展对标体系,始终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加快推进工艺、技术、装备的集成创新和升级换代。“十一五”期间,太钢淘汰落后炼焦能力130万吨、烧结能力500万吨、炼铁能力60万吨、炼钢能力100万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工艺装备水平最高的不锈钢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工艺技术升级和主体装备的大型、高效和节能环保。为提高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和社会引领力,太钢还投资82亿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施了87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率先在国内应用推广世界最先进的循环经济工艺技术,形成了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固态、液态、气态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增加产值24亿元,增加效益9亿元。

太钢积极推进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将绿色发展指标逐级分解落实,纳入对各单位、各岗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与全工序、全员经济利益挂钩。并且建立起与政府环保部门联网的远程在线监测系统、能耗环境质量信息定期公报制度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邀请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中外媒体、专家学者、院校师生到厂区视察、体验,实现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与自我约束的有机结合。

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太钢绿色发展硕果累累:

——在固态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太钢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富氧竖炉新技术实施冶金除尘灰资源化项目,每年处理含铁尘泥45万吨、回收金属32万吨;建成不锈钢渣处理线和普通钢渣处理线、年产30万立方米的粉煤灰混凝土砌块和2亿块蒸压粉煤灰标砖生产线,以及100万吨高炉渣超细粉生产线,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百分之百循环利用,每年增加产值14.3亿元,增加效益2.6亿元。

——在液态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太钢采用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建成膜法水处理、焦炉废水处理、中水深度处理工程,对废水实现百分之百循环利用,2010年与2000年相比,吨钢新水消耗由21.1吨下降到1.9吨,吨钢化学需氧量由2.47千克下降到0.03千克;建成了废酸再生工程,实现了盐酸、硝酸、氢氟酸的再生利用,每年增加产值2.8亿元,增加效益1.1亿元。

——在气态废弃物循环利用方面,太钢建成了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制酸、焦炉干熄焦发电、烧结烟气脱硫脱硝制酸、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发电、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饱和蒸汽发电等项目,使吨钢二氧化硫排放由2000年的8.7千克下降到了2010年的0.8千克;二次能源年回收230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48%;余热余压年发电量13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28%;每年增加产值7亿元,增加效益5.4亿元。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太钢的各项节能环保指标在中国钢铁行业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太钢的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21.2%,吨钢耗新水下降了73.4%,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了92.6%,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94.3%,吨钢烟粉尘排放降了75.6%。太钢的变化,为省城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以功能拓展为依托,创建循环经济新模式。

太钢在打造企业内部三个循环产业链的同时,不断拓展企业在高能效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化处理、先进循环技术输出、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功能,加快推进由企业自身的小循环向城市的大循环转变,提升钢厂与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

在高能效产品制造方面,近年来,太钢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形成了以不锈钢为核心,包括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在内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一大批新型钢铁材料有效支撑了我国石油、化工、造船、集装箱、铁路、汽车、核电等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发展。初步测算,这些高能效钢材的应用,可帮助社会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以上。

在能源转换方面,太钢回收生产余热,为太原市城区8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提供冬季取暖热源,可取代该区域所有燃煤小锅炉,每年减排二氧化硫7000吨以上,为太原市打造“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做出了积极贡献;将回收的煤气并入城市管网,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气紧张状况,在节日保供、故障保供、峰谷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城市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废弃物处理方面,太钢采用高新技术,率先对太原城北地区居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日处理量达5.5万吨,年减少城市COD排放2000多吨;积极开展城市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废旧机动车拆解再利用业务已初具规模,对城市生活垃圾及废旧轮胎、塑料、电池等的综合利用也在逐步实施,力争为城市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绿化美化方面,太钢搬走碴山,采取“拆旧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措施,在企业植树造林,种花种草,使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0%,形成“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景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昔日灰头土脸的破旧厂区,已变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园林化工厂,近年来到厂区参观过的人无不赞叹太钢面貌巨变。

三、推动“两化融合”,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型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太钢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坚持将信息化与技术改造、流程优化、管理进步、产品升级、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1、瞄准国际一流,高起点实施技术改造。

太钢通过实施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工程、4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改扩建工程、新150万吨不锈钢工程及配套项目,以及无缝钢管、精密带钢、径锻机工程,在冶炼、精炼、连铸、热轧、冷轧全流程不锈钢生产线上,系统集成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实现了主体装备的大型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太钢建成了具有行业一流水平的现代化铁矿山两座,年产精矿粉560万吨,铁矿自给率达到了50%,尖山铁矿至集团本部两条分别长达102公里的矿浆输送管道为国内独有;炼铁系统建有国内容积最大的7.63米焦炉、国内最大的新型烧结机,4350立方米高炉为国内最大的高炉之一,运行效率行业领先;炼钢系统建有世界最大、自动化水平最高的电炉、AOD炉、转炉、LF炉;轧钢工序拥有世界不锈钢行业最大的2250毫米热连轧机组,世界能力最大、最先进的2100毫米宽幅热卷退火酸洗生产线,国际最先进的1650毫米20辊森吉米尔冷轧机组,国内规格、品种最全的不锈钢无缝管生产线。这些先进设备为太钢实现两化融合、跨越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2、坚持两化融合,打造数字化太钢。

作为国家特大型钢铁企业,太钢坚持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企业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太钢高度重视生产自动化和流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在完成每一条生产线的同时,配套完成工艺装备和流程控制的自动化。各工序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既提高了太钢工艺技术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也为信息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太钢信息化系统整体架构已基本覆盖了钢铁生产的全部流程。

太钢以快速响应市场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发展方向,以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为追求,通过资源整合、集中管理,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销产一体、管控衔接、三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同步”的目标,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冶金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建造的技术方案,这是太钢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太钢坚持集中一贯、一体化和整体优化的原则,在信息化过程中全面推进流程优化,实现生产计划一体化和集中采购,在组织机构、技术规范、管理制度等方面推进了企业管理改革。同时,依托信息化系统,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管控,利用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改进,实现精益化生产,迅速提升企业经营管控水平、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3、两化融合,使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2008年,德国SAP公司派出专业顾问对太钢信息化收益进行了评估:资产利用率提高5%-10%,运营利润提升10%-20%,财务效率提高30%-40%,减少设备维修成本5%-10%,原材料和废钢库存降低10%-20%,备品备件库存降低10%-20%

据实际统计,太钢信息化建设实现的管理效果:销售订单交货周期(热卷)由21天减少到18天;热轧普卷制造周期由10天减少到8.5天;不锈冷板制造周期由27天减少到23天;质量追溯速度由1天以上缩短到单个批次几十秒,全过程3小时之内;采购计划传递时间由一周缩短到2天;财务月结7天、年结20天全部缩短至1.5天。

太钢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认可:2006-2008连续三年入选“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2006年度获得中国企业信息化“重大信息化建设成就奖”,2007年度“最佳管控一体化奖”,2008年太钢被评为年度中国信息化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2011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太钢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坚持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围绕新的发展战略,太钢明确提出并全面推进“三个转变”:即在规模发展上,推进由新建项目为主向新建项目与并购重组相结合的转变;在产品发展上,推进由常规产品和同质化产品向特色产品和高端产品的转变;在业务发展上,推进由钢铁产品制造为主向依托钢铁主业拓展新领域与相关多元经营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太钢将抓住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历史机遇,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跨越,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

作者简介  俞林根,男,1944年生,原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现任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39号,邮编030001,电话0351-4133987,13935181220传真0351-4042461,电子邮箱ylg1792@163.com

         吴晓程,男,1946年生,原任太钢党委书记,正高级政工师,现任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地址:太原市迎泽大街338号,邮编030001,电话0351-301252713903415392,传真0351-2028863

山西省生产力学会  版权所有
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邮政编码: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