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强 赵卫军
摘 要:“转型综改试验区”的设立为山西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其建设过程中,山西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装备制造业,可以抑制资源部门的过度繁荣,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资源型经济转型,而装备制造业高端化与价值链升级必须依靠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有效嵌入。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将促进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协同定位与协同集聚是促使高级生产要素有效嵌入装备制造业的实现机制,从而提出“三加快四打造一优先”的政策建议,推进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打造全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双轮驱动 高级生产要素
“转型综改试验区”的设立为山西省发展带来了空间、项目、开放和政策的机遇,而综改区建设的关键在实践,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产业工程。山西省提出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等接续替代产业,实现支柱产业由单一向多元、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与《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赋予山西省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定位。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唯我国独有,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是为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其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具有典型的“干中学”特性。装备制造业的壮大,可以抑制资源部门的过度繁荣,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形成“粗具规模、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潜力巨大”的特点。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
理论界研究发现,作为独立的产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以强大的支撑功能成为制造业增长的牵引力和推进器,是制造业起飞的“翅膀”和“聪明的脑袋”。Guerrieri(2003)等人以20世纪90年代的OECD国家为样本,研究发现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重要的正向联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能促使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而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因此,有必要对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双轮驱动”实现高级生产要素有效嵌入装备制造业,促进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和价值链升级,推进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助推全省资源型经济转型。
一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基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始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局,不断壮大于“三线”建设时期大批东部企业的内迁和军工项目的快速建设。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现成为山西省内位列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之后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
2010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到1042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259亿元,利润31亿元。全省共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省级企业中心,5个行业技术中心。2011年上半年,山西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407.9亿元,同比增长38.3%,在山西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5%。全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741家,从事7个大类的生产和销售,主要集中在原机械工业系统、电子工业系统、军工系统、纺织系统、交通系统和铁道系统。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将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高端产品,以大企业大集团、园区、产业集群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支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构建现代化装备制造体系,实现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
由于近些年山西省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开放水平也逐渐提高,并且具有相对的资源、人才等优势,在发挥这些优势的基础上已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经纬纺机山西省分公司、大同齿轮集团公司、榆液集团公司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整体而言,这种骄人业绩的取得主要利用的是相对廉价的资源、劳动力等低级要素投入的比较优势,而不是通过投入“高级要素”所体现出来的国际竞争力。由于山西省目前存在缺少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意识,装备制造业集群的配置方式在功能上的单一,高级要素缺少嵌入装备制造业的具体途径等问题,省内装备制造业热衷于低级要素导向,停留在较为低级的阶段。
山西省现有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绝大部分是铸造、锻造等同类产业或者零部件配套产业在某一特定空间的简单集聚,这些功能单一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缺少来自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智力支持功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和增强产品差别化的功能,仅仅以大规模和专业化提升生产能力和降低直接的制造成本为己任,它们与以高级要素为内容的生产性服务业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因而,在集群与集群之间,存在着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以行政边界为特征的区域间的残酷竞争;而在集群内部,则存在着至少来自下列几种力量的生死争斗:一是由产品同质化所驱动的企业间的价格竞争。例如在煤矿机械设备生产中,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规范的协作体系,各企业自行开发、自行销售、各自为阵、规模小、成本高,存在重复建设、产品趋同、资源分散和浪费的现象,并且大小企业经营方式相同,在同一平台上竞争,这种竞争严重制约着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二是由集群内部以企业间相互“挖人”为特征的生存竞争。三是由知识产权和隐含性知识保护不力所带来的模仿和侵权的竞争。
由于缺少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要素的支持,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山西省大批装备制造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在价值链体系中,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处于价值链高端,一般零部件的制造和加工组装处于价值链低端(见图1-1)。目前山西省装备制造业总的来说被压制在或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环节,由于缺少现实的高级要素和专业化要素——资本密集度、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的嵌入机制,现代高级要素难以嵌入装备制造业,影响其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如果不能找到“高级要素”的嵌入机制,山西部分功能单一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面临大规模消失的严峻局面。

图1-1 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各环节价值增值的“微笑”曲线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制造环节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所耗用的时间和生产的附加值是有限的,而与其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物流、营销和品牌等活动,才是高附加值环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嵌入可以驱动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所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从被“锁定”的全球价值链低端挣脱出来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就需要与生产性服务业结合,二者互动并协同发展。
二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机理分析
1.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1](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又叫生产者服务业,是指用于满足中间生产需求、通过市场化模式向生产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它主要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和部门。与消费性服务业不同,生产性服务业是“面向生产的服务”,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中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具有明显的高知识、高智力、高成长、高就业、高辐射等特点。
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Klodt(2000),江小娟(2004)等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促进其发展。Eswaran&Kotwal(2001)等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Bathla(2003)等认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二者是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会增加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如贸易、金融、交通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会促进制造业部门的效率提高。随着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逐渐融合。
总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而作为制造业的核心及工业发展的基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需要有专业化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而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对其的需求。
2.“双轮驱动”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
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不断地投入生产性服务业包含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整体产业结构不断向“软化”趋势调整(刘志彪,2009)。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而这些高级生产要素嵌入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后,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升级。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可以通过以下机理体现。
装备制造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使得企业专注于研发设计等核心业务,同时降低了企业成本。装备制造企业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分离,是指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发展战略,专注基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制造等活动,而将其生产流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非核心服务环节从原企业中分离出来,新组建为独立的法人企业或外包给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企业进行营运的模式。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有助于其更加关注于核心业务,更加专注于研发等产业链中创造价值高的活动。企业将资金和精力集中于研发之上,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将缺乏比较优势的,如法律、金融等服务活动转移出去,这些外包出去的服务环节往往成本较高,而且是装备制造企业所不擅长的,但是专业性的服务公司却精通此类业务。当服务环节外包出去以后,这部分固定成本变成了可变成本,企业可以选择合作公司去降低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随着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不断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服务环节和制造环节不断分离,这样作为中间要素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从整个经济运行来看,社会专业化分工更细,规模经济更有可能产生。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以后的边际成本相对较少,在这些领域,规模经济发挥很大作用,这些标准化的服务活动随着规模的扩大成本不断降低,降低了装备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装备制造业的效率。另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其内含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装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即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攀升,在攀升的过程中既需要生产性服务业将其不具比较优势的服务活动承包,又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所以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需要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协同发展,寻求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嵌入的实现机制。
三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实现机制
理论研究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能够促进二者的集聚与互动发展。陈建军(2011)以浙江省的城市和地区为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协同定位,发现要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所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实现高级生产要素嵌入装备制造业,从而来增强其竞争能力,关键是要在地理区位上建立一个贴近服务对象的高级要素投入市场,加快知识和技术的扩散。由于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性关系,通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集聚区的发展,以及它与制造业之间在空间上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把价值链两端的功能给独立地开发出来,而且还可以实现它与装备制造业的有机融合。
因此,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其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机制,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所提供的高级生产要素有效嵌入装备制造业,实现“双轮驱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指二者在空间范围上区位相互协调,协同集聚指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在某一地理空间上不断集中的趋势和过程。协同定位与协同集聚的过程则是以政府和市场为基本动力,把相关装备制造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在空间定位上相互协调并纳入到统一的产业集群体系中,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嵌入装备制造业体系,以促使二者的持续协调发展。
政府采用适当的产业政策和空间布局政策,结合市场的自发力量,坚持“协同定位”的原则,以区域装备制造业基地为核心,引导和推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企业在邻近空间上进行相对集聚,或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吸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逐渐形成一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的产业集群。该集群内部的分工合作机制和学习机制就会自发地发生作用,产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持续创新的积极效应,形成一种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这不仅会不断地吸引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向该产业集群集聚,同时更使集群内企业之间处于利益共享和基于频繁交流的“关系依赖”状态,即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唐志良,2010)。
通过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定位和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便利、高效、快捷地为装备制造业提供科技服务、制造服务、商务服务和后勤服务(见图3-1)。这些服务的提供将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有效地嵌入装备制造业中,一方面使得装备制造企业可以专心发展自己的研发设计及核心制造业务,另一方面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提升了装备制造业的效率。

图3-1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四 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双轮驱动”的政策建议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必须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与协同集聚,促使高级生产要素有效嵌入装备制造业,从而推动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基于此,提出“三加快四打造一优先”的政策建议推进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
1.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双轮驱动”理念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能单纯的依靠较为廉价的资源等低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能简单的将眼光局限在装备制造业上,而要注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双轮驱动”将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嵌入装备制造业。因此,山西要加快观念创新和思想转变,在解放思想中打开视野,摆脱就装备制造业谈装备制造业的思维惯性,转变单一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观念,牢固树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理念,深化“双轮驱动”内涵,理清“双轮驱动”思路,以“双轮驱动”理念制定相应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2.加快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双轮驱动”的协同定位与集聚机制
搞好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双轮驱动”的新机制。建立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定位与协同集聚机制,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鼓励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布局时协同定位,以协同定位促使协同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生集群效应,推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根据城市产业发展情况制定相应政策,第三产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科学合理地划分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的功能区域,打造金融中心、营销中心、技术中心、物流中心等专业性服务中心或能提供各类生产性服务的集聚区,以功能区、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市场化运作,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领装备制造业集聚。中小城市引导装备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装备制造业集聚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以装备制造业集群吸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建立健全高级生产要素嵌入机制,实现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补,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3.加快推进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双轮驱动”型大园区
作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减少政府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降低园内企业成本,形成超细密专业化分工并附有外部性的柔性分工协助体系,增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及相互融合,实现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技术、知识、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有效嵌入。因此,山西省应加强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建设,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发展模式,争取国家在园区的规模、扩区、升级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规划布局“双轮驱动”型大园区。加快推进太重煤机工业园、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等现有装备制造工业园区的建设,完善园区功能,加快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园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对周边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建成自主创新能力强、重大技术装备成套能力强,主导产业聚集度高、基础产业配套水平高,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融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园区。以“双轮驱动”理念推进太原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同装备制造工业园等新园区建设,给予土地、税收和资金等政策优惠,吸引装备制造企业与服务公司入驻园区。
4.倾心打造科技服务体系,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力
倾心打造科技服务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工业设计、工程仿真、专利服务、技术设计、软件研发测试等科技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弘扬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指数,加快建立山西装备制造创新体系。完善装备制造园区内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发挥大型企业集团、重点企业及科研机构的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鼓励具备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依托国家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建立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渗透和融入装备制造业,促进新知识从生产向应用的转化,提升企业的产品设计和制造水平。建立行业共性、基础性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产品研发、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服务,促进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开发、攻关和推广,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设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化大企业的技术协作和联合攻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
5.倾情打造制造服务体系,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撑力
倾情打造制造服务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工厂建设、设备安装和监管、工业工程、物流、国际货运代理、保税仓库、租赁、认证等制造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撑力。鼓励建筑公司、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与装备制造园区签订协议,降低园内装备制造企业的选择成本与谈判成本。培育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为载体的经济集聚中心,建设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配套完善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扶持发展涵盖保税、仓储、集运、商贸服务在内的具有复合功能的现代大型物流园区,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加快建设内陆口岸,加快太原龙城综合保税区的报批,依托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实现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物流,为部分装备制造企业免去关税、增值税。鼓励融资租赁发展,大胆尝试和积极开展国际普遍的出售回租、杠杆租赁、销售租赁等新的业务形式,通过装备制造企业内设立租赁部或与独立经营的服务性租赁公司合作等方式,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精尖设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节约企业成本。
6.倾力打造商务服务体系,提升装备制造业运营持续力和品牌影响力
倾力打造商务服务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金融、法律、财务、税务、广告、会展、企业咨询等商务服务。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公司在园内开设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搭建装备制造业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资装备制造业。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制约装备制造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专业事务所入驻园区,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公司注册、债权转让、股权转让、合同审查、公司治理、企业改制、债务重组等法律服务,审计、验资、资产评估、工商代理、财务代理等财务服务,以及税务代理、税务咨询、税务顾问、涉税审查、税务可行性研究、财会税务培训及其他涉税事项等税务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业运营持续力。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广告、会展、咨询等非核心业务外包模式,通过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通过自身经营或外包给广告公司的形式进行品牌建设,将品牌战略实施与提高产品质量结合,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结合,发挥品牌带动作用。依托营销策划公司、营销咨询公司的智力支撑,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积极与省内用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拓宽本地市场,加大省外市场拓展力度,构建全国营销网络,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通过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外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国际市场知名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加大高附加值、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升装备制造业品牌影响力。
7.倾注打造后勤服务体系,提升装备制造业后勤保障力
倾注打造后勤服务体系,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餐饮、住宿、邮政、通信等后勤服务,提升装备制造业后勤保障力。在装备制造园区内统一建设各种档次的员工餐厅和员工宿舍,满足各类员工的餐饮、住宿需求,降低园内生活成本。在园区附近建设星级酒店、度假村、休闲会所等餐饮娱乐中心和医院、超市、商厦、集贸市场等生活配套中心。完善装备制造园区内邮政、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利用有线、无线、微波等先进通讯手段,为园内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国内国际电话、电报、传真、无线通讯、可视电话、数据传输等多项服务,保障企业日常办公需求。
8.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装备制造业发展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水平取决于教育这个根本,因此,发展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是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基础。山西省应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支持省重点建设大学纳入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针对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推进高校与装备制造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以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扶持对山西装备制造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加强装备制造相关学科建设,实施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装备制造业适用的高级研发人才。加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熟悉市场、具有丰富营销知识的高级营销人才。创新“学产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建立山西省内高校与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开发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培养创新意识人才战略。
装备制造业作为山西重点推进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其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带动性强、耗能小、污染低,符合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山西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扩大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强度,也可以为山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先进技术装备保障。而装备制造业的价值链升级和高端化发展必须依靠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通过“双轮驱动”方式来推进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助推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唯此,等待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明天将不会是忧伤,而一定是辉煌!
A Research on Double-wheel Engine Mechanism for Equipment-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ve Service in Shanxi Province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tegrated Reforms Trial Area brings about opportunities for Shanxi and it also compels Shanxi to transform its development pattern.Equipment-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n inhibit the foam prosperity of resource sector,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s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nd resource-reliant economy’s transformation.But the industry’s optimization and value chain upgrading relies on technology,knowledge,human capital and other advanced productive factors.From the global value chain perspective and basing on the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Double-wheel Driv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ive service will promote value chain upgrading i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ith co-lo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assemble mechanism.The author puts forward policy-making proposals to boost Double-wheel Drive’s realization in order to build a national base for equipment-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 words:Equipment-manufacturing industry;Productive service sector;Double-wheel drive;Advanced productive factor
作者简介:李志强(1963年10月),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山西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山西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制度理论与企业竞争力、资源型经济转型。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 030006 联系电话:13700518190 0351-7018249 7018144 邮箱:zqli@sxu.edu.cn;赵卫军,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