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研究
 
电话:0351-7139707
邮编:030006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研究 >> 学会研究
山西高能耗产业低碳发展研究
发布日期: 2012-12-29                             来源: 
 

李志强  赵守艳

  要:本文通过Kaya公式计算了山西省1994~2010年工业中各行业的碳足迹,并界定了高能耗行业。通过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山西省1998~2010年高能耗行业碳足迹的影响因素贡献大小,计算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促进作用最大,技术引进对二氧化碳的抑制作用最大。由此提出山西省亟需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以提高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能耗行业  结构效应  低碳发展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并催生了碳足迹、碳强度等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日益受到重视,谋求低碳发展渐成共识。我国从2007年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国内学者也开始逐渐关注这一领域,但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细致分析某个地区某个行业的碳足迹问题并不多见。

山西是典型资源型地区,在占全国1/60的国土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1/4的煤炭、3/4的焦炭、1/17的火电。传统产业畸重,新兴产业比例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转移重组加快的竞争格局,必须紧紧抓住、切实用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山西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借助低碳经济发展契机,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掌握一批核心低碳技术,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总的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山西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是资源型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两型社会”的有效手段。

一 山西高能耗工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能源工业在支援全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山西本省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工业增加值中,能源工业贡献率巨大。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占第二产业比重88.9%,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59.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7.3亿吨,比上年增长26.8%;焦炭产量847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1%;钢材产量286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其中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75.4亿元,增长42.5%,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8.3亿元、1434.9亿元、2592.6亿元和1109.6亿元,分别增长51.8%31.8%43.3%20.5%;新兴产业中,装备制造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2.4亿元、92.1亿元和392.0亿元,分别增长44.6%19.5%40.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688.9亿元,比上年增长56.4%;实现利润844.8亿元,增长98.3%

“十一五”期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虽然由2005年的850.6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42.6亿元,但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48.4%下降到2010年的29.2%。煤炭、装备制造业、煤化工、食品、医药等优势行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918.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3236.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52.3%上升到2010年的70.5%。特别是2010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仅增长15.7%(按可比价计算),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011年前3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232.1亿元,增长19.3%,快于全国5.1个百分点。原煤、焦炭、生铁、钢材、水泥等1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原煤增长21.3%,焦炭增长12.9%,钢材增长15.6%,发电量增长7.3%

二 山西省1994~2010年工业碳足迹现状分析

山西省作为能源重化工业基地,2010年全社会原煤产量7.4亿吨,比上年增长20.4%,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是建国初的27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7.3亿吨,比上年增长26.8%;焦炭产量8476.3万吨,比上年增长11.1%;钢材产量286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能源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满足本地区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1.碳足迹概念及公式

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特定活动、特定产业或特定地区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的总排放量。[1]小到每个人、每个企业,大到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是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影响的一种量度,按其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从概念可以看出,碳足迹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碳足迹的基本公式为:

CFP =  =××××P              1

式中CFP为碳足迹Ci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E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Ei 为第i种一次能源的消费量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P为人口。

从公式揭示出碳排放的推动力主要是四个因素:(1)人口越多,碳排放越多;(2)单位GDP的能源用量,称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产业不同,如农业、工业、服务业,其能源强度不同;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就是降低能源强度,是减排的有效方向之一;(3)由于各类能源碳排放强度Ci/Ei,即消费单位i种能源的碳排放量是固定不变的,而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差异很大,因此,能源结构因素Ei/E,即i种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份额是碳足迹的又一主要影响因素。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行能源结构多元化,是减轻碳足迹的有效手段(李志强,刘春梅,2009)。

2.山西省工业分行业碳足迹现状分析

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基地,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占到全省工业的80%以上,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化工、焦炭、建材、冶金、电力六大支柱产业能耗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比重高于90%2010年在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行业增速居38个大类行业之首,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8%,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0年,山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全行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达到844.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98.3%39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利润同比呈现增长态势,其中,煤炭、化工、装备制造三个行业利润总额分别达到744.1亿元、8.3亿元、3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0%492.4%74.8%;冶金、建材行业利润总额分别达到60.8亿元、4.5亿元,实现全行业扭亏增盈。图2-1显示了山西省1994~2010年各行业的碳排放量。从图中可以看到工业对山西省碳排放影响最大,工业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的绝大部分。

 


2-1  山西省1994~2010年各行业的碳足迹

3.山西省工业高能行业碳足迹分析

通过对山西省1994~2010年三次产业的能耗与工业增加值的比较分析发现,山西省主要的高能耗来源于工业领域。依据Kaya模型对山西省1994~2010年工业中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分析,得到100万吨以上的行业主要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七个行业,如图2-2所示。所以要实现山西省的低碳发展,只能从工业中碳排放量居高的行业入手,寻找减排的路径与措施。通过研究高能产业的低碳发展可以为山西省适应中国低碳发展的大背景提供可靠的理论价值。

从图2-2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年以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及合适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开始逐渐的增加,这是因为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为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国能源领域再次面临以能源翻一番确保经济产值翻两番的严峻任务,山西省作为能源生产大省,在为经济增长做贡献的同时,其能源的消费也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费量的增长速度平均为13.3%

 

 

                                                                        2-2  1994~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能源消费量

三 山西省1998~2010年工业碳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碳足迹的因素主要为能源结构变化、能源效率变化、经济结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规模。要将碳足迹的变化量完全归入各种效应,需要处理分解余量(来自于各因素变化量的耦合)。

1.分解模型

de Bruyn1997)分解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1

为污染排放,GDP为工业行业iGDP份额(i行业的GDP),为工业行业i的污染排放强度(为工业行业i的污染排放)。式(1)表示污染排放的变化来自于的变化(规模变化)、的变化(结构效应)和的变化(技术效应)。一方面决定于单位产出的污染产生量,另一方面决定于所产生污染量的排放比例。用表示工业行业i的污染产生量,并分别定义为工业行业i的污染产生率为工业行业i的污染排放率,显然有

                                 2

越低表示生产技术清洁度越高,越低表示污染治理度越强。将式(2)代入式(1),有

                             3

式(3)表示污染排放的变化来自于的变化(规模效应)、的变化(结构效应)、的变化(清洁技术效应)和的变化(污染治理效应),从而分离了清洁技术和污染治理对减少污染的贡献。

分层次分解方法以实现对污染排放变化的完全分解,该方法将式(3)看作3个层次的连续分解。由于采集数据的有限性,本文在层次只分解前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将污染排放总量分解为GDP和宏观污染强度;第2个层次为,将宏观污染强度分解为工业行业构成和各工业行业污染强度。

                       4

                         5

               6

               7

其中,为相对于基年的污染变化率,为规模效应,为结构效应,为广义技术效应。

2.数据搜集与估算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94~2010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中的能源最终消费量,本文对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变化量归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在计算各种效应时由于1998年以前的统计数据的口径与以后年份的不相同,因此计算从1998年开始。规模效应是以总的能源消费量来计算,故在分析时规模效应对各行业的影响相同。根据因素分解模型计算结果如下表:

3-1  1999~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规模效应的贡献

单位:%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规模效应贡献

1.28

20.84

33.06

52.33

82.59

119.52

151.34

179.58

227.70

288.40

290.24

372.66

从表3-1可以看出1999~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规模效应的贡献为正值,这表明山西省快速的经济增长导致了很大的规模效应,经济增长倾向于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是逐年递增的。到2004年以后数值超过了100,这表明经济的增长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影响是成倍的增加。

 

 

3-2  1999~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结构效应的贡献

                                              单位:%

年 份

煤炭开采

洗选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通用设备

制造业

1999

-1.29

-0.21

-1.04

0.28

0.35

-0.19

-0.12

2000

-3.27

-1.84

-2.77

-0.53

-3.59

-1.44

-0.37

2001

-2.08

0.73

-2.84

1.35

-4.22

-1.72

-0.28

2002

-0.39

4.33

-0.14

2.38

-2.08

-1.40

-0.29

2003

2.12

14.84

6.56

3.45

-4.10

-2.07

-0.14

2004

8.71

21.58

14.28

2.90

-1.83

-1.31

0.39

2005

16.06

21.59

19.25

3.84

-3.07

-5.39

0.45

2006

20.71

23.99

20.66

8.03

-2.28

-4.52

-0.19

2007

26.78

34.22

26.94

7.68

1.95

-4.71

0.05

2008

49.80

19.60

40.29

-8.82

-3.96

-4.93

-0.32

2009

51.88

7.58

17.83

-10.04

-14.78

-3.62

-0.31

2010

6155

8.88

21.06

-12.07

-16.51

-4.34

-0.37

 

从表3-2可以看出1999~2010年煤炭开采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结构效应总的趋势是递增的,且2002年以后数值为正值,这表明山西省经济结构的变化倾向于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其贡献在不断增加。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从1999~2010年结构效应的数值总体为较小的正值,说明该行业的结构效应贡献不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通用设备制造业在1999~2010年的结构效应基本上为数值较小的负值,这表明这些行业的结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起到抑制作用,但贡献不是很大。

 

 

3-3  1999~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广义的技术效应的贡献

                                              单位:%

年 份

煤炭开采

洗选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通用设备

制造业

1999

1.92

1.17

1.41

-27.25

1.12

-0.21

0.29

2000

1.57

3.25

2.09

-29.51

2.46

-2.56

0.28

2001

-0.40

11.98

2.45

-33.05

1.84

-3.17

0.09

2002

-2.05

13.66

2.17

-36.75

-0.97

-4.13

0.07

2003

-8.38

4.55

-5.08

-42.60

-0.62

-5.69

-0.24

2004

-14.91

-6.60

-14.47

-48.51

-7.30

-8.62

-0.29

2005

-22.38

-16.05

-11.17

-54.93

-7.64

-7.15

-0.60

2006

-27.77

-18.96

-12.36

-63.95

-9.90

-11.16

-0.21

2007

-33.87

-33.66

-22.70

-72.79

-18.76

-14.50

-0.99

2008

-64.05

-29.57

-41.10

-70.55

-19.49

-20.29

-1.47

2009

-60.35

-19.84

-21.28

-69.72

-10.46

-22.60

0.20

2010

-72.69

-24.73

-25.95

-83.29

-16.99

-27.23

0.14

 

从表3-3可以看出,山西省高能耗行业从1999~2010年的广义的技术效应的贡献总的趋势是递减的。煤炭开采洗选业2000年以前广义的技术效应数值为较小的正值,这表明技术的引进或者改造倾向于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其贡献不大。2000年以后广义的技术效应数值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在逐渐增大,这表明技术的引进或者改造倾向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04年以前技术的引进或者改造倾向于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04年以后广义的技术改变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且在逐年递增。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在2002年以前技术的引进或者改造倾向于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其贡献不是很大;从2002年以后广义的技术改变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且在逐年递增。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广义技术效应数值均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在逐年的增加,这表明技术的引进或者改造倾向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且贡献在不断增大。

在分析了1999~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的各种效应的贡献之后,其贡献的作用力方向、大小均不同,因此其总的贡献也不相同,如图3-1所示。

 

 

 

 

 

 

 

 

 

 

 

 


3-1  1999~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各效应比较

从图3-1可以看出,1999~2010年山西省七大高能耗行业总的广义的技术改变的对增加碳排放贡献总的趋势是递减的,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结构变化和规模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促进作用。规模变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促进作用明显的高于技术改变的抑制作用,技术效应的抑制作用与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抵消以后,其总效应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仍起到促进作用,从总效应的趋势线看其促进作用仍在增大。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减少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贡献,增加技术效应的贡献,从而达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

四 主要结论

本文在根据1998~2010年的能源统计数据估算出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的碳足迹之后,对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的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的碳足迹变化中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广义的技术效应。

11998~2010年,山西省高能耗行业的规模变化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在逐年的减少,且成倍的减少;七大高能耗行业总的广义的技术改变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贡献总的趋势是增加的;七大高能耗行业总的结构变化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抑制作用。

21998~2010年,山西省七大高能耗行业总的广义的技术改变的对增加碳排放贡献总的趋势是递减的,对二氧化碳的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而结构和规模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促进作用。

3)技术效应的抑制作用小于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促进作用,结构效应促进作用远小于规模效应,且结构效应的贡献有减小的趋势,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在提高技术效用的同时减小结构效应,以及大幅度的减少规模效应。

4)山西省要实现高能耗产业低碳发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在结构效应不变的情况下,减小规模效应的贡献,增加技术效应的贡献。即在不改变产业结构的情况下,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技术;在三种效应均改变的情况下,应减小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的贡献,增加技术效应的贡献。即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先进技术、改造现有技术。

五 政策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大有可为、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转型跨越的机遇期,同时也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战略调整期,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以建设国家“综改试验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力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尽最大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着力提升“四率”,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与发展方式的转变

着力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科学制定规划,建立全省资源形势报告制度,对重点资源及其产业链延伸开发进行整体规划,打破利益格局,统筹进行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在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的基础上,提高煤炭产业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特别是要把提高资源就地转化能力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对煤、铝、镁等资源的高位谋划、高端开发、高效配置,实现优势资源的最高价值。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深加工,实现“以焦为主”向“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转变。提高优势原材料加工能力,巩固不锈钢产业的全球领军地位,打造国家级不锈钢及铝镁合金制品基地。建立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资源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能源资源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加强行业开采监管,建立资源消耗在线监控系统和多项调查管理体系,坚决打击滥挖乱采等不法行为,对造成资源严重破坏和浪费的吊销开采证,并给予经济直至刑法处罚。

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循环率。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基础,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将全循环作为项目的准入门槛。构建循环技术体系,实现废物交换利用、废水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煤矸石、工业固废和废气余热、城市污水垃圾、矿井水等综合回收利用。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的“静脉”产业园区。在大同矿区积极采取以产业置换替代和主导产业转移为主的“置换转型”模式。在阳泉、晋城、霍州等矿区,采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并行转型”模式。在朔州、乡宁、离柳、河保、偏兴等地区,采取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延伸转化为主的“规避转型”模式。

着力提升新兴产业占比率。突出装备制造业的“强省之本”优势,打造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煤机制造基地,有重点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建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品牌。鼓励省内相关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实现行业及产业链的战略性升级。引进培养一批具有海外项目经验、熟悉国际商务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改变“关键技术研发偏散、综合配套水平偏低”的现状。支持和鼓励基础条件好、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煤化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高山西传统煤化工产业水平,充分利用山西省资源优势,采用国际先进的煤气化技术,高起点、大手笔地建设清洁、高效的现代煤化工基地。发挥现有煤炭企业和煤化工企业的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实施煤炭企业由资源型企业向煤化工领域的延伸和煤化工企业向资源领域延伸的“双向延伸,两轮驱动”。发展以金融、会展、中介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和煤炭交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技术平台、多元融资平台、产学研体系和新兴产业人才体系的建设。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在研发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减免、重大项目引进与实施、新技术和新能源推广应用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政策支持。建立联动机制,深化新兴产业的配套协作,形成发展合力,增强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

着力提升节能减排率。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金融等政策,依据国家“两高”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重污染企业,推进强制淘汰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鼓励高耗能行业的竞争和兼并。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强对重点排污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强化工序节能和二次能源利用,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分行业组织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工程,提升节能减排装备和配套设施水平,全面推行CDMA清洁生产,依法加强对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和企业税收征管,密切监控相关行业和企业依法纳税情况。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进程,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地方立法力度,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水电差别价格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努力形成和谐互补、安全高效的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加强煤炭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建立促进洁净煤开发利用的激励机制。扩大原煤洗选加工比重,发展动力煤洗选加工利用,从提高洗选煤技术和增强利益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提高商品煤质量。通过增加煤电转化、高效脱硫除尘以及开发CDM项目等途径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流化床机组等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努力建设1亿千瓦级电力强省,外送电装机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着力推进热电、热电冷联供等多联产技术,在高碳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艺锅炉改造,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大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全省既要着眼于利用煤炭产业的发展解决目前的能源瓶颈制约问题,又要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资源整合为契机,着力推进煤炭生产的集约化。加强钢铁、焦炭等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升级,加强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制定《山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提升新能源在山西省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的投资,促进新能源加快发展。推进山西省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扩大山西省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有序推进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气“四气”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加大利用煤层气、大力普及天然气、高效地利用焦炉煤气利用山西省丰富的氢气开创世界低碳能源的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煤基燃料、风能、太阳能、水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资源的比例。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产品,如开发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沼气热水器和沼气灶具等。

3.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构筑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现代工业发展基础

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的微观基础。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首要任务,以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在重大转型项目上先行先试,实施煤层气综合利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矸石发电及粉煤灰开发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工程,引领全省工业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在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等方面策划引进一批大项目强项目,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和资源要素,积极有效地破解审批、土地、环评等制约难题,千方百计把项目扎下去、建起来。对于资源就地转化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符合科学发展的项目要抓紧推进,切实用好现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通过扶优扶强激发积极性。

以培育大企业为着力点,建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微观载体。充分发挥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的经验,充分发挥企业转型主体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加快实施十大企业“双千亿工程”,支持优势大型国有企业尽快跨入世界500强。支持企业重组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坚持走资产多元化和市场运作的路子,积极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业。用国家赋予的宝贵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支持大企业从煤炭产业积累的民间资本进入发展产业链,形成集群化、板块化、园区化推进态势。

以大园区建设为途径,着力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按照工业新型化的要求,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以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高质化、装备现代化、管理精细化”的发展目标,发挥各类园区、高新开发区产业优化发展的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高新开发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及开发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和高新开发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及开发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平台。

4.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加快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把节能减排的基础性、创新性和关键性技术纳入山西省科技发展规划的优先领域。围绕能源、资源和环境建设,完善若干山西省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在高校发电、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建筑节能等方面组织科研攻关,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积极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技术、煤井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节能发电技术等。将信息化、自动化和其他高科技因素融入传统产业,围绕重点产业开发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采掘业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探矿权、采矿权科学管理,淘汰低效矿产开采技术和设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编制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南和重点节能技术推广专项规划。

建立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优势,推进低碳经济研究工作,成立跨大学、研究院所的“山西省低碳经济研究院”虚拟研究组织。建立山西省低碳能源实验室,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技术、政策及战略,发展可再生和替代能源等开展系统研究。规划发展一批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山西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太(原)榆(次)科技创新城,打造以科技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极。建立旨在鼓励和推广低碳技术的专门机构,通过投资研发,加速商业化和创业孵化等手段帮助企业捕捉低碳技术升级,同时帮助当地政府和公共部门满足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建立一批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服务技术创新提供良好基础。加强低碳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

5.致力建设“四个山西”、扎实推进城乡生态化,努力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

致力建设绿化山西。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就是栽人文、就是栽政绩的理念,以建设生态省为目标,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年完成营造400万亩以上,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一方面加快干果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森林旅游、生态疗养,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种苗花卉、林下资源等产业,另一方面要求上项目、办企业、建园区,都要做到建设与绿化同步进行、经济与生态并驾齐驱。加大力度抓好同朔地区风沙区域植被修复,加快推进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太行山土石山区水源涵养和平川盆地防护经济林等四大生态屏障建设。全面实施十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五大林业产业开发工程和六大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启动覆盖全省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和补贴政策,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等造林绿化模式,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推进煤矿和非煤矿山生态恢复。

致力建设气化山西。以政府为主导,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资产为纽带,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合资合作、共赢发展的原则,形成有利于煤层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和过境天然气“四气合一”进入千家万户的体制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气化运行机制。结合城镇化总体布局,加快“三纵十一横”骨干输气管网及支线管线建设,提高管网覆盖率,逐步实现市、县、重点镇居民用气、工业园区、重点工业用户和重要旅游景区全覆盖。继续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推进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水平。

致力建设净化山西。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坚决防止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两高一资”企业盲目扩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环保型产业。积极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和污染减排“4+2工程”,大力推进以汾河为龙头的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建立生态环境产权制度,建立碳交易和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煤炭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启动公益林补偿机制,建立金融部门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对排污企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管,加强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致力建设健康山西。以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处置能力建设,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完善药品和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确保药品和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广泛宣传健康生活理念,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人民体质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es

in Shanxi Province

 

AbstractThis paper calculates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industries in Shanxi industry with Kaya formula and hence gives a definition for 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With decomposition model the author makes a quantitive analysis about the 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 contribution of carbon footprint during 1994~2010 and conclud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growth increase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technological introduction helps to decreas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which implies that in the future Shanxi urgently need to increase energy efficiency and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decrease carbon dioxide

Key wordsHigh energy-consuming industriesStructural effectLow-carbon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李志强(196310月),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山西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山西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制度理论与企业竞争力、资源型经济转型。通讯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 (030006);联系电话:13700518190  0351-7018249  7018144;邮箱:zqli@sxu.edu.cn。赵守艳,山西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山西省生产力学会  版权所有
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邮政编码: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