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项评选
 
电话:0351-7139707
邮编:030006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奖项评选 >> 奖项评选
山西融入“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思考
发布日期: 2012-12-29                             来源: 
 

靳共元1,冯江茹2

1.山西财经大学;2.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摘要:“首都经济圈”建设为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是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在首都经济圈的战略理念下,山西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特点以及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利用首都经济圈的技术、资金和人才,推进新型工业化;借助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有利契机,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煤炭经济强省以及绿色转型大省,加快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关键词:山西  转型跨越发展  首都经济圈

一、“首都经济圈”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2011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意味着“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此前不久,国家发改委于2010121正式批复设立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作为资源禀赋型的综改区,其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实施为山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而山西省综改试验区的探索也将为“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实施空间。

首都经济圈是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增长极。首都的发展历来离不开周边省市乃至全国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山西在能源输送方面一直是北京发展的坚实后盾。而山西作为资源大省,虽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已有多年,但新兴产业和接替产业至今尚未形成明显优势,仍无法替代资源型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目前经济全球化背景和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历史经验来看,单靠自身的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困难较多,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山西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属中部,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经济联系上看,相对于河南、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山西与京津冀地区联系更为密切。随着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山西也正式进入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走出去,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合作共赢。首都经济圈的战略实施给山西省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契机。因此,山西要积极主动地融入首都经济圈,充分利用京津地区的辐射带动优势作用,加强与京津冀蒙地区的优势互补合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纳入“首都经济圈”战略高地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圈是协调、互补、共赢、多赢的经济形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必将成为国家或地区间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从世界范围来看,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日益提高使得像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并已成为推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可以使北京周边省份在资源配置、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形成新的战略合作机遇。山西作为以煤炭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的能源大省,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结构有很大的互补性,因此将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纳入“首都经济圈”战略高地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首先,山西与京津冀地区在要素禀赋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由于各地区的要素禀赋不同,其所拥有的要素种类、数量和质量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并很难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几个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地区进行区域协作,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比如,山西的煤电等资源是京津冀等地区得以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京津冀等地区所拥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是帮助山西摆脱“资源诅咒”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次,山西与京津冀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梯度。由于各国、各地区之间在技术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其产业也存在一定的梯度差,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产业结构有着在国家或地区间梯度转移的规律。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地区,成为其他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自身的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这种产业梯度转移对双方都有利,是产业转移方和被转移方“双赢”的良性转移。山西应该充分利用京津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向外转移部分产业的机会,主动参与京津的产业梯度转移,抓住机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层次,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最后,京津地区目前存在明显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在价格杠杆的作用下,要素所有者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和获得聚集效益,会将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等要素向某个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或地点聚集,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的所谓极点或增长极。可以说,京津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集聚效应,它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赖于集聚效应的作用。但当极点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极点区域的经济高度发展而使得生产成本增高,随着要素边际收益降低,它将通过其产品、资金、人才、信息的向外流动,将其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北京、天津目前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存在。最近几年北京地区高居不下的房价使许多白领萌生了“逃离北上广”的想法,许多企业和和投资者也因为成本高昂而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出台政策合理利用其它发达地区的扩散资源对山西转型发展也将大有裨益。

三、如何在“首都经济圈”的战略理念下,实现山西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转型综改试验区,不能坐等京津冀扩散效应的到来,而应主动出击,积极寻求融入首都经济圈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迎接京津的辐射和扩散并谋求与京津冀蒙等地区的协作,充分发挥山西省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打造首都经济圈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借助京津冀地区的先进技术加以推广应用,提高能源深加工和就地转化率,使山西继续发挥“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重要能源基地作用。同时,山西在能源保障、生态保障、产业协作、市场对接、成果转化等许多方面都与京津冀蒙地区有非常大的合作前景,而这些对积极寻求转型出路的山西意义重大。

因此,在“首都经济圈”的战略理念下,山西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结构特点以及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在以下几方面抓住机遇,加快步伐,实施改革,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积极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进一步利用其技术、资金和人才,推进新型工业化。

首先,借助京津冀地区信息、研发、品牌、管理经验优势,促进山西省的新型工业化。山西应该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与管理经验,树立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寻求与京津冀地区企业的联合,吸引其投资者来我省直接投资办厂,将京津冀地区的先进技术、品牌等引入我省。通过引资与联合,共同开发资源,实现资源的科学、有序、持续和规模开发,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加速经济增长;采取合资合作、兼并、收购、联营及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等方式,改组、改造老企业,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企业产权的股份化、民营化和多元化;推动产业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结构,推进技术、产品的升级。

其次,根据与京津冀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实现服务业资源的共享与区域布局的优化。共享金融资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动货币、资本市场发育,实现货币、资本向我省流动,构建现代信息平台,加强相互间的互动合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公开、透明和共享。打破地区封锁,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一体化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开阔和建设区域市场,鼓励跨地区的连锁经营、代理等现代流通组织,组建商业联合体等。推进外贸合作,利用京津冀地区的港口资源、路径资源、信息资源,构筑、完善外贸通道体系,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中介服务业尤其是现代中介服务业资源,实现中介服务业资源的共享。

再次,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是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撑和重要保障。因此,山西应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京津冀地区的各类人才来此创业,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经营管理者、金融、高科技等紧缺人才。促进人力资源的合作开发,探索京津冀晋蒙地区教育领域的各种交流、合作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加强企业家的培养,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和科技人员的培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的人才合作,通过“借脑”等方式,引进流动性人才,为山西转型发展服务。

二是借助“首都经济圈”建设的有利契机,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并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华夏文明看山西”即是对山西文化资源的充分肯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的优势和推动发展的优势,是山西转型发展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自然资源是一次性消耗的资源,它不能再生,不可重复利用,只会越用越少。同时其负面效应比较突出,对环境的破坏比较明显。而文化资源则不同,它可重复使用,且越用影响越大,越用附加值越高,其正面的外部性特征比较突出。然而,资源不等于财富。要实现从资源到财富的转变,关键在于和市场的对接,也就是让资源在市场中“活”起来。唯有此,才能从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跨越。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实施恰好给山西文化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做好发挥文化资源重要作用的大文章,把资源转化为产业,转化为经济增长点。

同时,以文化带动山西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山西虽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经营和管理技术不够,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合作,建立旅游合作机制,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共享,对接京津冀蒙旅游线,融入大旅游圈,完善与京津冀蒙等地区的无障碍旅游体系,打造区域一体化大旅游格局。在搞好共同规划的基础上,借助山西文化特色,与京津冀蒙地区联合投资开发旅游项目,改善旅游条件,发掘旅游产品,突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搞好旅游组合和宣传促销,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创立区域旅游品牌。

三是推动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煤炭经济强省以及绿色转型大省

随着全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山西努力摆脱了边缘化,以能源大省的优势融入首都经济圈,区域合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国家把山西省列为国家资源转型试验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为山西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山西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要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促进资源节约的市场机制,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建立促进资源节约的体制机制。随着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天津、河北、内蒙等都有企业或区域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并取得了宝贵经验,这些都为山西循环经济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了借鉴。

结合山西省情,应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煤化工、建材行业为重点,大力提高能源、水、矿业和土地等战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带动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同时从消费领域废弃物问题入手,全面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措施,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挥协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完善清洁发展机制,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废物“零排放”,加强余热余压和废弃物综合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层气、煤矸石、脱硫副产品、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点推进废水、废气、废渣等回收循环利用。支持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建立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快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总之,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是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现实需要。山西只有主动融入首都经济圈,才能为其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契机,也才能为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卢建明.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路径——基于山西省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的比较分析[J].理论探索,2011388-90

2.梁慧超,沈红丽,齐晓丽.“环首都经济圈”技术吸收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2-128

3.王德利,赵弘.首都经济囤综合功能区划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2315-20

4.张复明.山西转型发展的难点、抓手与推进机制[J].前进,2009412-16

5.赵义.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J].第六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C]

作者简介 靳共元,195310月,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山西太原坞城路696号,03000613593132392sxjingy@163.com

冯江茹,19825月,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经济系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理论,13333433839jrfeng2007@yahoo.cn

 

山西省生产力学会  版权所有
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邮政编码: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