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研究
 
电话:0351-7139707
邮编:030006
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研究 >> 学会研究
衰退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发展对策 -----以山西大同、孝义市为例
发布日期: 2012-12-29                             来源: 
 

苑琳   陈晓慧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 ,在依靠资源发展经济的战略影响下 ,我国资源型城市资源过度开采严重。目前 ,山西一些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主导资源大多步入资源开采的中后期 ,濒临枯竭。资源型城市经济收益大大受损,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随着资源的日趋枯竭 ,资源产业逐渐衰退 ,企业生产经营难以维系 ,大量下岗工人形成新的贫困群体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也构成了我国资源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现实约束。因此立足当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选择产业发展政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衰退期   资源型城市   产业政策

一、“资源诅咒”的困境及资源型城市分类

1、山西资源规模开发利用及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拥有丰富的煤、铁、焦、铝土矿、白云石资源,以及铜矿、耐火粘土、水泥用灰岩、电石用灰岩、熔剂用灰岩、芒硝、石膏、硫铁矿等。此外,锰、银、金、石墨、膨润土、高岭岩、硅石、含钾岩石、炼镁用白云岩、花岗岩、沸石等矿产也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还有较多的煤层气、金红石。其中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山西煤炭资源的地位一直排在全国的首位,煤炭是山西省最大的优势矿产资源。山西煤炭资源分布从北至南有大同、宁武、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六大煤田及浑源、五台等煤产地,含煤面积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9.6%;但是这样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山西资源规模开发利用的历史已有50多年。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对山西境内的丰富煤矿资源进行了较大规模开发利用,建国以来山西煤炭工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重点煤矿依靠国家投入,形成了10个大型或较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即八局二公司,在经历了“六五”时期国家为解决能源危机而实行“有水快流”的方针从而获的了大发展,“七五”时期以安全为中心的全面整顿,“八五”时期重点改造以后,步入了“九五”时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煤炭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山西的龙头产业,山西经济的支柱行业。

1)煤炭资源日益减少而面临枯竭。由于经过长时间大规模开发利用,山西煤碳、铁矿、铝土矿等主要矿产资源已开始出现枯竭现象。山西境内煤矿探明保有储量中,下列三种类型煤矿合计探明保有储量占了很大比例。一部分探明保有储量属于城市、村庄、河流、公路、铁路等压覆煤,为不可开采的保有储量;一部分属于下组煤,为开采难度大和开采成本高的保有储量;一部分属于高硫、高灰煤,为国家限制开发的保有储量。扣除上述三种类型煤矿探明保有储量,截止2008年底,实际煤炭剩余保有储量1532.3亿吨,按25%的平均资源回采率,实际可采量仅有268.1亿吨。如以3.5亿吨/年的开采能力计算,可开采年限仅为76年。其中优质煤资源已接近枯竭。其他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形势也不容乐观。山西几十年高强度、大规模、粗放型的开采,煤炭资源日益减少而面临枯竭。目前,大同市煤炭资源的平均开采强度在25%以上,由于长时间、大规模、超强度开采,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按现有开采能力可服务十几年左右,不少煤矿已破产或正面临破产;孝义市截止2008年底,实际可供开采的煤矿资源探明保有储量仅1.3亿吨,其中优质主焦煤资源已接近枯竭,可保留的煤矿预计不超过20座,而且大部分可采寿命不足10年。全市地方煤矿原煤实际年产量将由3000万吨骤降到不足500万吨。

2)经济实力不断下滑。1978-1998年山西综合经济实力由全国第16位下滑到26,城镇居民收入长期滞后,1980年居全国第23,1998年居第29位; 1994-2003年采掘业投资由44亿升至82亿,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却下降了2%,制造业的比重降幅更大。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山西一至六月GDP完成31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其中一季度下降8.1%,二季度下降1.6%,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上半年G D P负增长的省份,其中工业经济同比大幅下降,是导致全省GDP负增长的决定因素。资源接近枯竭的城市还背负着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的重担,资源型城市不得不考虑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采煤诱发的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同市矿区采空区叠加面积累计已达到940平方公里,采空区水平投影面积达500平方公里,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非常严重。地下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水危机状况进一步加重;孝义市在资源的开采、加工、转化、运输、利用过程中,年排放废水1745.46万吨、大气颗粒物2.31万吨,远远高于国家标准。伴随煤炭开采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积如山,堆存量近亿吨,占用土地8000余亩。至今孝义市有8个乡镇64个村,发生了因煤矿采空区造成的土地塌陷、房屋裂缝和倒塌现象。目前,全市煤矿采空区造成土地塌陷面积169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17.9%。全市10个乡镇、275个村、26154户,约8.44万人 的住宅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4)产业结构矛盾突出,升级困难,劳动力结构单一。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一半以上,占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资源型城市特征不仅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且随着近几年煤炭市场好转呈现继续强化的趋势。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一般为采选业及与其关联的原材料工业,从而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由于山西定位于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对资源无节制、粗放式地开采和利用,忽视了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资源枯竭之时已无力支撑发展其他产业的巨额成本,产业升级困难。单一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力集中于资源开发加工与经营部门,劳动力素质较低、结构单一。

5)地方财政困难,城市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煤炭财政税收的60%要上交国家,10%上交省,留给地方的已经微乎其微。因此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城市供水困难,缺口达20万吨/日,集中供热面积不足30%,落后的燃煤锅炉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城市煤气供应不足、工艺落后,设备老化,气代率只有不足70%。城市公交客运车辆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档次上都未达到国家有关标准,与发展旅游产业的要求极不相称,城市街巷窄、灯光设施落后。城市环卫设施与圾处理厂、清运车辆等与实际要求相距甚远。

6)职工转产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矛盾突出。大同市煤炭行业下岗失业人员达4.6万人,占全市下岗人员总数的54.1%。职业安全和社会保障压力也在不断加大。55年来,仅同煤集团就累计有3646名矿工因工死亡,3188名矿工致残,38.78万人受过轻伤,1万多名矿工患有硅肺病;孝义市由于山多耕地少,2008年人口密度高达465/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的2.14倍,农村根本无法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2008年,全市共有未安置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2.4万人,其中矿区占50%左右,再加上原在乡镇资源型企业就业的4万多无工可做的农村劳动力和一批外地无业滞留民工,就业形势严峻。

2、山西资源型城市产业分类

山西资源型城市主要是依托开发煤炭等自然资源而发展起来的,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按资源消耗程度进行分类。由于资源开采量的限制和资源的不可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要经历“成长—成熟—衰退”的发展阶段:

1)成长阶段:资源型城市是随着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而兴起、发展壮大的。资源型产业的成长,是因为新发现了某种矿产资源,对其进行开发而实现的。主要是指新建资源型城市,包括吕梁柳林、晋城阳城等。资源被发现,开采工程开始起步,人口向资源区域集中,以资源企业为主体的矿区开始形成。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同时,伴随着城市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成熟阶段:主要是指新兴资源型城市,包括晋城、长治、太原古交、朔州、临汾等。资源开发进入鼎盛时期,产业结构也正趋于合理,城市财政资金积累丰富。但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城市资源优势开始下降,经济发展放缓。也就是指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但资源大量减少且采矿业的各项指标(从业人员、工业增加值等)步入稳定时期或开始出现不稳定或下滑趋势。主要表现为开采条件恶化,开采量递减,成本上升,效益下降。

3)衰退阶段:主要是指资源枯竭型城市,包括大同、阳泉、孝义、霍州、河津、原平等。资源开发处于下降阶段,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稳定压力较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或停滞,城市经济开始衰退或转型。

二、资源型城市衰退阶段的产业结构分析——以大同、孝义市为例

处于衰退阶段的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日益衰退、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主导产业发展缓慢或停滞,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社会稳定压力较大,城市经济开始衰退或转型。

1、矿藏资源丰富

1)大同市矿藏资源主要有煤炭、水泥石灰岩、石墨、熔剂白云岩、高岭岩、金云母、玄武岩、大理岩、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东北部,其煤炭资源属于地质概念的“大同煤田”的一部分。大同市含煤地层为侏罗纪大同组,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侏罗纪大同组含煤面积全市达54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58.7亿吨,累计探明储量65.5亿吨,现在大规模开采的主要是这一部分。对石炭系煤,大部分只作了普查工作,勘探程度不高,累计探明储量为117亿吨。该煤种灰分较高,质量远不如侏罗纪系煤,属气煤类。

另外大同市石墨资源丰富:该矿产埋藏于前古生代的集宁群地层中,属沉积变质型,全省唯此,分布在市区北部的宏赐堡、六亩地两处。它们属于同一成矿带,总探明储量石墨矿石5162.3万吨,内含石墨224.7万吨。其中,宏赐堡表内保有储量石墨矿石3913.3万吨,内含石墨163万吨,平均含碳量3%-4%,高则超过10%。六亩地表内保有储量石墨矿石1248.4万吨,内含石墨61.7万吨,平均含碳量4.9%。它们均为富矿型。

2)孝义市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下列三个特征。一是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多。在不到1000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分布有煤、铝土矿、铁、石灰石、耐火粘土、石膏等数十种探明储量的矿产。二是煤矿资源探明储量大。孝义市煤矿成矿条件好,具有分布广、煤层厚、埋藏浅、煤种全、煤质好和储量大等特点,是我省重要的煤矿资源分布地之一。全市煤矿分布面积达783.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2.8%;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探明煤矿远景储量接近100亿吨。三是铝土矿资源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孝义铝土矿分布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其探明储量2.6亿吨,分别占全国和山西省的16.6%44.0%,具有地质构造简单、矿体规模宏大、埋藏浅、易开采等特点,其铝土矿品位居亚洲第一。

2、衰退阶段的共同特点是资源规模开发利用历史较长、贡献较大

大同市侏罗纪煤田的保有储量为28.2亿吨,其中同煤集团18.2亿吨,地方煤矿10亿吨,按现有开采能力只可服务十几年左右,不少煤矿已破产或正面临破产。据大同市统计局,19802004年,大同累计输出原煤16亿多吨,向京津唐地区输电1200多亿千瓦时,并出口优质动力煤1.45亿吨。成立55年的同煤集团共生产煤炭13亿吨,累计上缴利税150多亿元。

孝义市经过近50年的开采,共消耗煤炭地质储量20亿吨,目前,全市煤炭资源保有储量13亿吨,且大部分为下组煤,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越来越高。驻市大矿规划范围内,优质主焦煤资源已接近枯竭,末采资源大部分属于国家限制开发的9#10#11#高硫、高灰煤层和孝义城市水源补偿区内的煤炭资源,实际可开采资源不足2亿吨,其中优质煤层2#3#资源所剩无几。因资源枯竭,一大批矿井报废,到2008年底,全市煤矿已由400余座锐减至100座,全市预计有80%的煤矿须关闭,可保留的仅有20座左右,而且大部分可采寿命不足10年。铝资源开采情况,山西铝厂孝义铝矿一期工程资源已完全枯竭,二期资源濒临枯竭,已开始三期开采建设,铝资源储量也日益枯竭。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孝义对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据统计,近几年孝义市对煤炭的需求量,2003年为257万吨,2004年为950万吨,2005年为1402万吨,2006年为2123万吨,2008年增加到2450万吨,境内煤矿根本无法保障,只能靠高价运输从外地调入。这些城市都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华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做出了较大贡献,还为全国重点矿区开发和建设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为全国煤炭等工业发展做出了较突出贡献。

 

3、衰退阶段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

长期以来,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单一支柱产业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大同、孝义等市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三次产业中,以煤炭、焦化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寥寥无几。高投入、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低附加值特征明显,工艺粗放,产品初级,直接导致了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生态破坏加剧、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以煤炭、焦化为主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资源的枯竭,企业随时都有被迫停产、关闭、退出市场的可能,将直接影响到全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1)资源城市重型化特征明显。大同市能源工业基地的建设,造成轻重比例达到19左右,资源城市重型化特征更为明显,按轻重行业分大同市主要年份工业总产值按轻重行业划分的不同数值。

按轻重行业分大同市主要年份工业总产值

     年份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2000

1261332

140135

1121197

2001

1598086

151818

1446268

2002

1877122

193352

1683769

2003

2390674

206377

2184296

2005

3681102

283856

3397246

2006

4102337

323285

3779052

2007

5243488

465978

4777510

  资料来源大同市统计局2009

2)工业经济发展衰退,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大同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2009年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84.34亿元,同比下降1.6%;第三产业增加值281.16亿元,增长6.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28%-33.53%125.2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147.747.2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705元,比上年增加853元,增长1.8%。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48.94亿元,比上年下降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4.96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实现销售产值494.95亿元,比上年下降16.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2.97%,比上年下降5.6个百分点。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指标

增加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24.96

-3.9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185.33

7.2

轻工业

18.74

-0.2

重工业

206.22

-4.2

中央企业

34.49

1.8

地方企业

190.47

-4.8

省属企业

138.01

11.8

省属以下企业

52.46

-34.9

   资料来源大同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煤炭主导工业、工业主导经济

煤炭采选及其加工业一直是孝义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涌现出了以煤炭生产和炼焦为主的一批大中型企业。2008年,全市有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6座,年产45120万吨的中型煤矿3座。

煤炭资源开发和加工利用在孝义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由于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形成了“煤炭主导工业、工业主导经济”的格局,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及洗选、焦化两大支柱产业。2008年孝义市工业增加值中煤炭开采及洗选、焦化两大产业即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6.7%(见下图)。

2008年孝义市工业增加值构成

资料来源孝义市统计局2009

4)形成了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利影响的畸形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孝义以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为主的单一支柱产业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见下图)。一、二、三次产业合理的比例,国际公认的标准值为74152,且经济越发达,三产的比重越高。而孝义市三次产业的比例,2005年为337052622006年为257442312007年为2574235,三次产业中,以煤炭、焦化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寥寥无几。1990年孝义市的第一产业占产业结构17.7%2004年减少到4.2%2007年只占产业结构的2.5%。而第二产业1990年由60.7%上升到2004年的67.9%2007年已占产业结构的74%

19902007年孝义市产业结构变化图

资料来源孝义市统计局2009

三、衰退期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对策

(一)建立健全衰退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而建立的城市,不间断的和不合理的开发都迟早会导致资源枯竭的状况,所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合理的开采机制并适时的完成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才是资源型城市能够持续发展的出路。

1、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在资源开采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采取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合理开发资源,承担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明确企业是资源补偿、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责任主体。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和原中央所属矿业、森工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补偿社会保障、生态、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欠账。

2、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型城市要统筹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转移剩余生产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各种职业培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解决资源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争取各级人民政府对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施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资源枯竭矿山(森工)企业破产引发的经济衰退、职工失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3、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的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设施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防止企业内部成本外部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二)产业发展政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产业布局、财政税收倾斜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1、产业政策。针对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采取适度的产业倾斜优惠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同时抓紧培育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在产业布局上,优先安排能够发挥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

2、财政税收政策。资源型城市因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财政税收体系使地方利益受到很大损害,导致城市各方面的发展欠账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给予适当的财政税收倾斜政策。如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制度创新——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制度创新中,产权是重要的变量,有什么样产权就会有什么样组织,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效率。资源型城市大都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深,导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所有制结构单一等,这些原有的产权内容严重约束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适应资源型城市发展需要的新体制。

1、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成立全国资源型产业的统一管理机构,专门研究制订科学的资源型产业和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长期发展规划,协调中央、省级、地方各方面的利益。同时,根据全国统一管理机构制定的战略,依据我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现状,进行详细论证并及时反馈。

2、加快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明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力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运行的主体,政府退出微观经济领域,成为为企业提供服务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调控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软硬环境,为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协调内外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中,国有企业经济成份偏重,导致城市经济缺乏活力,应积极进行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探索。可以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股权多元化,创办中小企业的孵化器,推动中小型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四)强力实施绿色标准

建立经济转型的绿色标准体系,实现科学发展。鼓励企业、政府机关建立绿色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通过标准化战略,确立产品市场地位,取得市场主动权。

当前重点制定以下四个领域的绿色标准:

1、经济领域,围绕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系统制定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建筑业和绿色服务业的绿色产业标准;围绕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进,制定绿色园区、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标准;围绕绿色消费方式的发育成长,制定绿色消费标准。要突出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节能降耗减排和反对浪费等重点方面。

2、在社会领域,围绕节约型社会建设,制定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村庄、绿色乡镇和绿色县区等标准。

3、在生态环境领域,围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制定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固体废物、园林绿化、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绿色环境等标准。要根据我市资源环境的总体承载能力,制定总量控制标准并据此分解为各项具体标准。

4、在政府管理领域,围绕政府绿色管理,制定绿色GDP核算体系和绿色考核标准以及绿色机关、绿色采购、绿色办公、绿色服务等标准。

制定和实施绿色标准,就是要用绿色标准来综合、集成、创新现有各类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关标准,形成一个综合性绿色标准考核体系,在标准层面实现软性突破,为绿色管理、绿色转型冲锋陷阵,把科学发展具体化、标准化。

(五)建立投融资、创业园区、人才引进和培育平台,为企业转型和深加工发展提供多种保障。

政府搭建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投融资、营销、人才引进和培育等平台,以全面、优质服务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合理产业布局,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快速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

1、鼓励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设立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为资源型城市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在转型和新兴产业中的作用,提高技能作为重新就业的重要途径,培训后可选择职业岗位重新就业;对再就业职工采用计算机管理,与各地就业市场联网,提供求职热线等,使劳动力能够快速转移出去。

(六)推进特色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拓展转型空间。

1、对中心城市进行修边完善城市的总体规划,统筹城乡不同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谋划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发展各区域的功能,为经济转型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大力发展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苑琳.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以山西老工业基地为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Yuan Lin. ---New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Shanxi example [M]. 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6]

[2]姜艳生等.太原市绿色转型年度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Cui Shumin Jiang Yansheng.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Green Transition of Taiyuan [M]. Taiyuan, Shan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3]王昕.山西煤炭工业报告[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Wang Xin. Shanxi Coal Industry Report [M]. Taiyuan: Shanxi Economic Press, 2009]

[4]张凤武. 煤炭城市产业接续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Zhang Fengwu. Coal Industry Continuation of the City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8]

[5]赵国浩 阎世春等.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Zhaoguohao and so on. Coal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Beijing Economic Management Publishing House2008]

[6]区建升等.不同资源类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基础与模式比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212[Qujianshen.District Building Upgrades. Differenttypes of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based Urba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Model [J].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2007,21 (2)]

[7]许信胜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和对我国的启示[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05245[Xu Xinsheng and so on. Resource-based Cities with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i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J].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2005,24 (5)]

[7]董锁成等.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与战略探索[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5[Donshuochen. In Eastern Coastal and so on.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Resources Cities to Explore Issues and Strategies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 (5)]

[8]黄溶冰. 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J]. 自然辨证法研究 , 2009253[Rong-Bing Huang. Resource-based Cities how to Get Rid of the "Resource Curse" [J]. Dialectics of Nature, 2009,25 (3)]

[9] 张杏梅  新形势下山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机遇、挑战及思路[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3[Zhangxingmei.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Liao Shanxi Province Economy Restructuring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Ideas [J].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6, 20 (3)]

[10] 张贤等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城市转型----国际经验与启示 [J].现代城市研究,20088 [Zhangxian.Cities such as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 [J]. Modern Urban Studies, 2008,8]

[11] 赵西君等  成熟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济宁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6[Zhaoxijun and so on. other Mature Western Resource-based Development Model of Cities - A Case Study of Jining City [J]. Ge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2007 23 (6)]

[12]山西省统计局 2009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Bureau of Shanxi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 2009]

[13]大同市统计局 大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 [Bureau of Datong  Dato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s Bulletin 2009]

[14]孝义市统计局 孝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 [Bureau of Xiaoyi  Xiaoyi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Bulletin 2009]

[15]大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大同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续产业发展规划 20083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Datong   Daton Transition, and Key Resource-based Development Plans 2008.3]

[16]孝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孝义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推进可持续发展规划 2008[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Xiaoyi  Xiaoyi Transition and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2008]

Theory on Recession of Resources C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Datong,xiaoyi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

                Yuanlin  zhangjingwei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yshanxi  Taiyuan 030006

AbstractOver the years, relying on resour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China's resource over-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cities seriously. Currently, a number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Shanxi survival of most of the leading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into th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Resource-based economic benefits greatly damaged the city, resources have not translated into economic advantage. With the increasing depletion of resources, resource industry is gradually declin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a large number of laid-off workers form a new poverty groups, these phenomena seriously affect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also constitute Exhaustible Resource Areas in China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ubstitution industry reality constraints. Therefore, when the region's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ctual choic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ies.

Keywords: recession, industrial policy, resources cities

 

         通讯地址:太原市坞城南路696

         通讯电话:0351-7021185   13934130269

山西省生产力学会  版权所有
太原市小店区南中环街200号企联大厦26层   邮政编码:030006